学校要闻/

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暑期大思政实践走进万年:在农耕文化中“耕”续青春梦想
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07-21 文章来源: 浏览次数:

稻作文明千年流转,农耕文化赓续传承。近日,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未来技术学院“红芯圆”暑期大思政农耕文化实践队,深入“世界稻作文明发源地”万年县,以走访探源、讲授传播、调研访谈、田间劳作等多种方式,探寻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现实价值。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求知,在劳作中明理,于稻田之上“耕”续青春梦想,在农耕文化的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,厚植服务“三农”、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感。

探源农耕文明 筑牢认知根基

在万年县博物馆与仙人洞遗址,实践队员们在一件件古老的陶器、石器与稻作遗存前驻足凝视,在讲解员细致入微地讲述中,近距离感受稻作文明的起源与传承。七千年前的稻米火种穿越时间而来,点燃了青年学子探寻农耕文化的热情。大家从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的古老智慧中,思考农耕文明与当代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,进一步理解农耕不仅是生产方式,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表达。

在万年县农科所种植基地,科研人员围绕水稻育种技术、现代种植模式与农业科技应用进行了细致讲解。队员们深入了解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现实路径,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变化。随后,裴梅镇副镇长曹建金为实践队讲授“农耕文化”万年贡米微思政课,围绕贡米的历史渊源、种植特色与品牌价值,帮助队员们深入理解贡米所承载的农耕智慧和文化意蕴,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认知基础。

传播稻米文化 点燃传承种子

在万年县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实践队开展面向儿童的农耕文化传播活动。队员们精心设计了稻米手工制作课程与理论知识宣讲环节,通过趣味动画、实物展示等方式,向孩子们讲解稻米的生长过程和营养价值。在动手环节,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麦穗工艺品,并带领大家学习《稻香》的手势舞,让农耕文化以直观、生动的方式融入儿童认知世界。

在理论宣讲环节,队员们结合自身所学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对农耕文化的理解,引导孩子们从一粒米中读懂粮食的珍贵与劳动的价值,激发他们对农耕文明的兴趣与敬意。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,青年学子与乡村儿童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年龄的文化对话,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农耕文化的种子。

深入调研贡米 探寻传承密码

为进一步了解贡米文化的传承现状与产业发展,实践队专访了江西省赣鄱先锋、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。程老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贡米种植与推广的经历,分享了贡米技艺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和创新,讲述了贡米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。通过面对面的交流,队员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坚守农耕文化背后的责任与情怀。

实践队还前往贡米原加工厂和贡米种植原产地,实地调研贡米的生产流程、品质把控与品牌建设情况。队员们与当地农户、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,从中了解当前贡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潜在机遇,并整理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,为贡米产业的保护与升级提出建设性建议,也为自身专业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。

躬身田间劳作 体悟知行合一

在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地方干部的支持下,实践队员走入稻田深处,亲身参与插秧、割稻等传统农事活动。水田微波荡漾,稻苗青翠欲滴,青年们卷起裤脚、弯腰俯身,在泥泞与阳光交织的田畴间,体验着“从泥中生长”的不易,也感受着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实分量。一双双沾满泥水的手,一行行整齐挺立的秧苗,构成了一幅青春与土地共鸣的动人画面。

除稻作劳作外,队员们还参与了开蚌采珠的特色农业体验,实地了解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。在一次次动手实践中,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农事技能,更深刻体会到农民劳动的坚韧与农耕文化的韧性。田间地头成为思想转化的课堂,农事操作成为精神洗礼的载体。青年学子在脚踏实地中校准方向,在耕读之间涵养初心,愈加坚定了服务“三农”、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。

在探源中触摸文明根脉,在讲述中传承文化火种,在调研中凝聚时代思考,在劳作中坚定信仰初心。农耕文化不仅是田畴间的技艺记忆,更是新时代青年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精神纽带。他们以知促行、以行践知,将农耕智慧转化为服务“三农”的担当,把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养分注入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,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“耕”续青春梦想。

编辑:宣传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