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院,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脉所在,也是育才养德的重要场域。近日,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教育学院组织开展“文化赣鄱行”书院文化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,组织师范生团队走进白鹿洞书院、鹅湖书院、白鹭洲书院、豫章书院等江西代表性书院,通过实地研学、沉浸体验与主题探讨等方式,引导学生在感悟书院教育理念、学术思想与人文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,在追寻先贤足迹中强化职业认同,推动书院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智慧沉淀为内心信念、转化为育人素养,融入未来教师专业成长全过程。
白鹿洞书院:在知行合一中追问师道初心

在白鹿洞书院,实践队师生循着朱熹讲学之路,走进礼圣殿、朱子祠等核心区域,面对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碑刻,诵读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的治学纲领,在一字一句中体悟千年教育智慧。围绕“为何而教、为谁而育”的时代命题,师生联合策划拍摄主题视频《敬义之间:一场穿越八百年的教育诘问》,通过当代表达与古人“对话”,探寻传统师道精神与当代师范教育的内在契合。

在书院文会堂,队员们以《白鹿洞书院揭示》为蓝本,面向当地小学生开设一堂以书院文化为载体的儿童启蒙课程。孩子们在活字印刷、古籍装帧的体验中,近距离感受“慎思笃行”的治学精神,让千年书香在童心中悄然生长。

“书院讲的‘笃行’,到底离今天的教师教育有多远?”调研本上的追问,推动实践队在“知”与“行”之间不断求索。从“拜师礼”到实景辩论,从文化体验到理论升华,师生们在白鹿洞书院完成了一次追本溯源的教育实践,也在古今交汇之间,叩问着新时代师范生成长的底色与底气。
鹅湖书院:在朱陆之辩中探寻为学之道

走进鹅湖书院,师生们循着“鹅湖之会”的历史余音,沉浸于朱熹与陆九渊“道问学”之辩的思想激荡之中。行走在讲堂旧址、理学碑刻与古树碑林之间,感受到先贤们求索真理、探问本心的精神气质与思想风骨。围绕“尊德性”与“道问学”议题,实践团队在现场策划开展专题研讨,从朱陆两家分歧中提炼教育价值取向,探讨当代教育如何在工具理性盛行、功利倾向突出的现实中,回归育人的初心与使命。

在研讨基础上,学生们分组策划“鹅湖问学”情境式辩论,化身“朱门”与“陆门”门人,围绕“为学之道重在尊德性还是道问学”展开思想交锋。辩论现场古今交融、观点激荡,既是一场跨越时空的“道问学之辨”,也激发了他们对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的再认识。
白鹭洲书院:在代际传承中唤醒教育自觉

白鹭洲书院内,师生们循着江万里“敦教化,兴理学,明节义,育人才”的育人宗旨,于碑刻林立、松柏成荫之间体会庐陵大地孕育的忠贞气节与经世风骨。文天祥《正气歌》中所凝练的浩然正气,在“红领巾讲解员”稚嫩而坚定的讲述中焕发出穿越时空的精神穿透力,一种从书院走来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悄然传递。

实践队围绕“书院文化如何有效融入思政课堂”主题,与白鹭洲书院讲解员开展座谈交流,聚焦“红领巾讲解员”培育机制、“家国情怀”表达方式、“忠孝廉节”传播策略等,共同探讨从青少年视角激活传统文化表达的路径。在此基础上,师生共创“青衿青语”传播方案,尝试打通青年语言与书院文化之间的“同频共振”。在研学实践中,实践队成员协助红领巾讲解员优化解说稿、打磨讲解逻辑,并开展模拟演练,通过“师徒协作”的方式提升讲解内容的文化厚度与表达张力。一次次打磨讲解词的过程,也成为师范生成长为“四有”好老师、涵养文化素养与家国情怀的生动缩影。
豫章书院:在遗存与构建中追问教育本义

徜徉在豫章书院旧址,实践队员们翻阅《豫章书院志》,对照陆九渊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学术脉络,通过“历史场景还原”沉浸体验,体悟“明体达用、知行合一”的育人传统。来到豫章书院新址建设现场,队员们围绕“修旧如旧、古今融合”的规划理念,开展“传统书院的当代表达”专题研讨。他们以数字展陈、实景教学为切入,构想“VR漫游+沉浸课堂”融合方案,期待用数字化手段唤醒历史记忆,用现代教学方式激活传统教育资源,让千年书院文化在今日校园中“活”起来、“用”起来。

通过实地调研、文献查阅与访谈交流,队员们思索千年书院精神如何融入当下师范教育。他们发问:“古人立教之道,今天还能为我们所用吗?”这不是对历史的仰望,而是在与传统的对话中,回望初心、辨析方向。从旧址的静思省察,到新址的探索构建,队员们在行走中不断靠近教育的原点。

青年学子在古建碑刻间重温传统,在行走问学中凝练信念,于“书院文化”中汲取“师道担当”的养分,也在一问一答间,把“为谁培养人、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”的思考根植于心。四座书院,不是静止的历史遗迹,而是承载着千年教育智慧的文化坐标。在它们与当下教育现场的对话中,青年学子得以在沉浸中体悟信仰之真,在行走中锚定育人之责,在思辨中坚定担当之魂。